古代一位将军若想被称为名将,战功往往是最关键的标准。战功不足或过于平庸,都会大大削弱其作为名将的分量。然而,在战国时期,有一位将军却颇为特别——他直到中年才从军,且一生仅带兵出征一次,却以一次胜利震惊世人,因此被当时和后世史学家视为名将,且无人质疑他的战功含金量。这位将军,就是赵奢。
赵奢据说是赵国宗室的成员,早年并未直接从军,而是做一名负责征收田赋的小官。不同于其他官员的是,他在征税时坚持公正无私,绝不徇私情。当时赵国权势滔天的平原君,号称战国四大公子之一,其家族拒绝依法纳税。赵奢坚持法律,甚至斩杀了平原君家的主事人员。平原君因此震怒,扬言要杀赵奢,但赵奢理直气壮地回应:“你的富贵基于赵国的强盛,若你自己都不守法,国家必将衰败,届时你的荣华富贵又怎能保全?”这番话深深触动了平原君。
平原君因此对赵奢刮目相看,认为他才德兼备,便推荐给赵王。赵王慧眼识人,将赵奢任命为全国总税官。赵奢治理赋税秉承公正原则,不仅没有加重百姓负担,还保证百姓安居乐业,同时也充实了国家财库,为赵国经济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战国时期文武不分家,崇尚武力,有才干的人多半兼具军职,赵奢亦不例外,被授予将军职位,统率军队。他依然坚持公平,既严厉要求部下,也关心爱护他们,赏赐必按功劳分配,因而赢得了军中极高的忠诚度和信任。
展开剩余67%公元前269年,秦军围攻赵国阏与地区。秦军号称虎狼之师,战斗力极强,频频击败山东六国。赵惠文王召集廉颇、乐乘等老将问能否率兵救援,他们都认为阏与“路途遥远险要,难以救援”。但赵奢则持不同观点,他坚信正是因为道路险峻,双方作战如风箱中两只老鼠的角逐,唯有勇者才能胜出。
赵王采纳了赵奢的意见,派他率兵前去援救。赵奢要求赵王承诺绝不干涉指挥后,率军出征。刚出邯郸30里,他便下令安营休整,停滞不前,故意让秦军误以为他只是口头强硬,实则胆怯无能,因而放松了警惕,全力攻打阏与。
随后,赵奢掌握秦军动态,突然下令全军出击。他率军两天一夜急行军,抵达距阏与50里的北山高地扎营。采纳部将许历建议,抢先占据制高点。秦军措手不及,匆忙调转兵锋迎战。但由于赵军占据地形优势,且士气高昂以逸待劳,而秦军虽久经沙场,却准备不足,且从低处向上攻击,结果大败。
秦军自商鞅变法后已锐不可当,横扫六国,鲜有败绩,赵奢却是首位在野战中击败秦军的将领,功绩极为显赫。战后,赵惠文王封他为马服君,与廉颇、蔺相如同列,赵奢后代遂以“马服”为姓,后简化为“马”,成为马姓的重要源流。
赵奢的声望远超其子赵括。赵括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,酷爱兵法,作战勇猛,但因经历有限,未能理解战争的复杂性,误以为指挥战斗是简单之事,忽略了战场的多变局势。尽管赵括智商高,谈兵时甚至能胜过赵奢,但“知子莫若父”,赵奢对儿子深感担忧,担心他会误国殃民。
遗憾的是,赵括首次出战便是影响国运的长平之战,对阵战国名将白起。赵括虽勇敢指挥,但终以败北阵亡告终,留下“纸上谈兵”的千古笑谈,成为后人嘲讽的典型。然而,这丝毫未影响赵奢在历史上的地位。唐朝为前朝64位名将建庙,赵奢名列战国五大名将之一。宋朝亦承袭此传统,为72位名将设庙,赵奢依旧其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